排序算法之堆排序
堆排序原理
堆排序的基本思想是:将待排序序列构造成一个大顶堆,此时,整个序列的最大值就是堆顶的根节点。将其与末尾元素进行交换,此时末尾就为最大值。然后将剩余n-1个元素重新构造成一个堆,这样会得到n个元素的次小值。如此反复执行,便能得到一个有序序列了。
第一步 构造初始堆
- 假设给定无序序列结构如下
- 此时我们从最后一个非叶子结点开始(叶结点自然不用调整,第一个非叶子结点
arr.length/2-1=5/2-1=1
,也就是下面的6结点),从左至右,从下至上进行调整。
- 找到第二个非叶节点4,由于[4,9,8]中9元素最大,4和9交换。
- 这时,交换导致了子根[4,5,6]结构混乱,继续调整,[4,5,6]中6最大,交换4和6。
第二步 得到完整的排序序列
将堆顶元素与末尾元素进行交换,使末尾元素最大。然后继续调整堆,再将堆顶元素与末尾元素交换,得到第二大元素。如此反复进行交换、重建、交换。
- 将堆顶元素9和末尾元素4进行交换
- 重新调整结构,使其继续满足堆定义
- 再将堆顶元素8与末尾元素5进行交换,得到第二大元素8.
- 后续过程,继续进行调整,交换,如此反复进行,最终使得整个序列有序
总结思路
将无需序列构建成一个堆,根据升序降序需求选择大顶堆或小顶堆;
将堆顶元素与末尾元素交换,将最大元素”沉”到数组末端;
重新调整结构,使其满足堆定义,然后继续交换堆顶元素与当前末尾元素,反复执行调整+交换步骤,直到整个序列有序。
代码实现
1 | package sortdemo; |
结语
堆排序是一种选择排序,整体主要由构建初始堆+交换堆顶元素和末尾元素并重建堆两部分组成。其中构建初始堆经推导复杂度为O(n),在交换并重建堆的过程中,需交换n-1次,而重建堆的过程中,根据完全二叉树的性质,[log2(n-1),log2(n-2)…1]逐步递减,近似为nlogn。所以堆排序时间复杂度一般认为就是O(nlogn)级。
参考文章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自 icimence's Tech Blog!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