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考试时会从下列八题中出5题,每题6分,共30分 (写一段话,答出时间、地点、关键人物、事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即可)。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

时间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地点

国内

人物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内容

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派举办的事业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1兴办近代企业 2 建立新式海陆军 3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意义

洋务运动虽然在客观上刺激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 ,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太平天国

时间

1851-1864

地点

在广西金田村法动反抗清朝的武装起义,攻下南京之后定都南京

人物

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

内容

武装起义,从广西金田村起义,在1853年攻下江宁,定都于此,命名天京,之后被湘军攻陷。

意义

太平天国历时14年,达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南方兴起而波及全中国的农民战争,也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农民战争。而且它在新的时代产生了新的特点,开创了中国农民战争不少先例。


戊戌变法

时间

1898.6.11~1898.9.21

地点

国内

人物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变法通议》),谭嗣同(批判君主专制政体),严复(《天演论》)。

内容

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反思洋务,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走资本主义道路。

意义

  1. 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2. 维新思想是爱国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为挽救民族危机,提出维新变法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3. 维新思想具有进步意义。维新派要求走资本主义道路,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4. 维新思想具有启蒙作用。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学知识。
  5. 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清末新政

时间

1901~1911年

地点

国内

人物

朝廷保守派

内容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慈禧太后率光绪皇帝等百位皇亲在忠臣随扈下出宫避祸西安。回銮之后,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改革内容多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戊戌变法近似,但比戊戌变法更广更深,还涉及废除千年仕宦之道的科举制度。

意义

由于改革政策的“支离、拖沓”和一些官员的“敷衍”,没有取得太大进展,但“新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也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准备条件。


五四运动

时间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地点

前期以北京学生为中心1919年6月3日之后逐渐以上海的工人为中心

人物

前期以北京学生为中心1919年6月3日之后逐渐以上海的工人为中心

内容

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结果:1、 释放被捕学生。2、罢免卖国贼职务。3、拒绝合约签字。

意义

性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西安事变

时间

1936.12.12

地点

西安

人物

张学良,杨虎城

内容

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所以又称“双十二事变”。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同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

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淞沪会战

时间

1937.8.13~1937.11.12

地点

上海

人物

蒋介石,松井石根

内容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第二次淞沪抗战,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意义

淞沪会战中日军因遭到国民党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延安整风

时间

1941.5~1945.4.20

地点

延安

人物

毛泽东

内容

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1941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标志着整风开始;1945年4月20日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止。

意义

延安整风运动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党的建设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通过延安整风,使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使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一步,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简答题

考试时会从下列三题中出2个,每题15分,共30分(写几段话,说明重点,但无需举太多事例)。


抗日战争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日本积极对外进行扩张,日本国内的经济受到了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在国际形式上各个主要国家对日本侵略采取的绥靖政策导致了日本的侵华。由于日本大举侵华,1935年华北事变之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国内: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血洗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外:中国的抗日战争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近代以来,哪几个国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最大?各自有什么影响?

从近代史的开端开始首先是英国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在之后的时间内,美国,俄国,法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强国与中国相继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的经济发展严重受阻。

近代影响最大的国家是日本,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在中国的领土上犯下了非常多的罪行,但是日本的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最后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现代影响最大的国家是俄国,虽然俄国起步较晚,但是很快变成了一个强国,之后苏联的共产主义时期也对中国有较大的影响。

十九世纪以来直到今天,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哪些变化?

十九世纪的时候中国的女性的社会地位是非常低的,在平时的生活中几乎没有任何的自主权利。而现在封建礼教已经被打破,中国传统女性也就变成了历史。维新变法时期中国女性的自我意识开始被唤醒,之后再辛亥革命女性意识初步觉醒,再五四时期中国的女性已经真正的觉醒。

中国女性的政治地位发生了改变,从一开始的女性绝对不可以参政,变为了现在的都有参政意识以及能够正常参政

中国女性的家庭地位发生了改变,从完全听从丈夫的安排,变成了现在大多数的平权家庭。

中国女性的就业地位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之后女性的就业数量不断增长。

材料题

考试时会从下列三题中出2个,每题20分,共40分(写几段话,用具体的事例阐述自己的观点)。

近代以来,中国人对西方的认知发生了哪些重大改变?这些改变如何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1、开明接纳与傲慢自负:鸦片战争前的西学东渐

  明末清初之际,西方新航路开辟正如火如荼,利玛窦、南怀仁等早期传教士们进入中国传播天主教,向中国人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康熙一度非常鼓励和提倡学习、模仿西方科学文化,此为西学东渐上升时期。但在1700年“礼仪之争”过后,清朝统治者对传教士渐趋严苛,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越来越萎缩,至乾隆时期,他对西方科技文化甚至采取了极端蔑视的态度。清朝末期,这种态度在政治政策上的直接反映就是闭关锁国,闭目塞听、腐朽落后的中国与船坚炮利的西方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无力抗拒和自我安慰:洋务运动时期的西学中源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知识分子提出的“制夷——悉夷——师夷”主张,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开明洋务派中成为现实。开明派认为,西学中学本是一家,学习西学是继承祖宗文化遗产。“西学中源”也成了开明派派人去西方学习科技的重要抗辩武器。甚至洋务运动后期,有丰富海外阅历与西学功底的知识分子,如王韬、薛福成等人,也都认为西方科技、文化等都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也侧面反映出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过度自信甚至自负。

  除西学中源外,开明派的另一个文化武器是“中体西用”。不过随着洋务运动的不断发展,开明洋务派实际上一直在突破“西学中源”、“中体西用”文化理论范式的束缚。洋务运动发展到80年代初,许多人已经把学习西方的重点,逐步转向筹建和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体制。他们不只谋求军事之强,更要谋求经济之富,不只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且主张建立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

3、深入了解和热烈拥抱:甲午战后的西学启蒙

  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中国陷入了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康有为等维新人物率先大力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精神,又在“托古改制”时将人权、民主、平等、选举、议院等资本主义精神、制度化为“孔子改制”名下的内容。在大部分知识分子已经认可了西方科学技术的背景下,梁启超则提倡全面学习西方民主主义文化,将政治和法律摆在突出地位。严复在天津《直报》上通过将中西学进行比较而论证西方文化的先进性,主张只有西学才能挽救中国。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要求和主张比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的更加彻底、全面、激进,他们强烈抨击中华传统文化,要求将西方的近代科学与民主作为基本精神、基本态度、基本方法,将其注入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与此同时,一些外国著名学者如罗素等来华讲学,也直接推动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4、阶级斗争与思想禁锢:新中国成立后西学遇冷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然而因为极左路线的影响,“双百方针”与“古今中外”原则都没能得到很好地贯彻实行,西方思想文化一度遭到冷遇甚至退场。

  由于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建国初期我国主要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一级亚非拉友好国家在文化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引进了许多西方古典艺术门类,先后成立了中央歌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等一大批新型文艺院团,全国各地建设了大量公益文化设施,基本结束了旧中国文化事业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是主要还停留在歌舞表演等较浅的视听层面,真正的思想文化交流非常有限。

5、求知若渴和话语抢夺:改革开放后的西学升温

  十一届三中全会过后,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崭新时代,西方国家的资金、技术与资本主义文化重新走进了中国,随着全球化加深与互联网快速发展,西方思想文化在掌握话语权的情况下汹涌而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以及与西方国家的合作与竞争越来越深入、激烈,西方文化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交融交流交锋将成为常态。

十九世纪下半叶,大清国面临着种种内忧外患,上至君臣,下至底层民众,对此做出了哪些不同的回应?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次鸦⽚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的武器装备和学习⻄⽅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从19世纪60到90年代,洋务派举办的事业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1兴办近代企业 2 建立新式海陆军 3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戊戌变法

  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19世纪 90年代以后,中国⺠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新兴的⺠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族觉醒。⽽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前列的,正是代表⺠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他们把向⻄⽅学习推进到⼀个新的⾼度,即不但要求学习⻄⽅的科学技术,⽽且要求学习⻄⽅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化。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化的碰撞过程中,⼈们逐步形成了⼀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那时的外国只有⻄⽅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本向⻄⽅学习有成效,中国⼈也想向⽇本学。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逐步形成为变法维新的思潮,并发展成⼀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

  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尤其是农⺠群众⾛上反抗⽃争的道路。1842年⾄ 1850年间,全国各族⼈⺠的反清起义在百次以上。清政府调兵镇压,但群众⽃争彼伏此起,酝酿着更⼤规模的反抗。太平天国农⺠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

  太平军所进⾏的战争,是⼀次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正义战争。

  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这次起义历时14载,起义军转战 18省,并建⽴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在太平天国的影响下,各地各族⼈⺠反清⽃争⻛起云涌。如南⽅和东南沿海各省有天地会及其⽀派的起义,北⽅有捻军起义,⻄南、⻄北有各族⼈⺠起义。天京失陷后,太平天国余部仍坚持⽃争达 4年之久。这些⽃争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战争的最⾼峰。它把千百年来农⺠对拥有⼟地的渴望在《天朝⽥亩制度》中⽐较完整地表达了岀来。《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个⽐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案,这反映了太平天国某些领导⼈在后期试图通过向外国学习来寻求岀路的⼀种努⼒。因此,太平天国起义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从1921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每次合作与斗争的原因和结果各是什么?国民党最后为什么会失败?

第一次国共合作:

  辛亥革命之后,本以为取得胜利,但胜利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孙中山为了保卫共和,发起了护法运动等,但都失败了。与此同时,他却听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孙中山带来了新的希望。于是他决定联俄,与共产国际的代表开始接触,并在共产国际的建议下决定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此时的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期,深感自己力量和斗争经验的不足,接受了共产国际的建议,决定与国民党合作。随后两党经过谈判,最终确定了“党内合作”的方式。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合作后,国民党成功得到改组,并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办了黄埔军校,培养出很多军事人才,也为北伐胜利提供了保障;在两党的共同努力下,很快掀起了大革命的高潮,仅用了3年就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有力地震慑了帝国主义。同时,两党的声望和力量也在大革命中得到发展和壮大。然而就在大革命胜利在望之际,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勾结国民党右翼势力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导致了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侵华的步伐,中日矛盾急剧上升成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国共两党对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都有很清醒的认识。毛泽东指出:“目前形势的特点,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蒋介石也说:“彼之处心积虑,乃企图亡我之整个中华民族。”此时,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也在不断高涨。在该形势下国共两党于 1936年初开始重新接触,谋求第二次合作,以共同完成驱逐日寇这一目标。

  经过第一次合作,此时的两党已相对成熟,并有各自的政权和军队,其谈判过程也较为艰辛,1936年12月12日,发生“西安事变”,最终事变的和平解决促使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1937年9月22日,国民政府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公开发表了承认中共合法地位的谈话,至此,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它采取了“党外合作”的方式,在合作的前提下,两党有各自独立的政权和军队。

  抗战胜利之后美国调停失败,国共内战爆发,两党走向全面对抗,共产党最终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国民党退守台湾,台湾问题遗留至今。

国共合作与对抗:

  1. 1924年在中共的帮助下,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中共党内合作,建立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2. 1926年至1928年北伐国共共同参与,北伐战争,领导国民革命进行北伐,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统一,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并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英国外交部开始考虑扩大对国民党政权的外交承认,另一方面英国驻华公使也于十二月中旬拜访武汉,并与国民政府举行会谈,意味着世界各国观察中国局势发展的视野正在剧烈变化。

  3. 蒋介石四一二清党,国共决裂,随后进行了1927至1937十年内战,

  4.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红军改编八路军,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摆脱了列强的殖民控制,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抗战期间双方都在为内战做准备,皖南事变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最高峰。

  5. 抗战胜利之后美国调停失败,国共内战爆发,共产党最终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国民党退守台湾,台湾问题遗留至今。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第一次国共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重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和侵略中华的势力。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第一次国共合作对宣传共产党的纲领有重要意义,党在群众心中的地位逐渐增高,广大人民群众也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为中国革命日后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还大大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脚步,虽然第一次合作最后是以失败告终,但是党在这次合作中懂得了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这对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有重要意义。

  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确保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政治领导权。在对敌作战上,中国共产党坚持放手发动群众,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扩大了抗日人民武装队伍和抗日的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抗日的力量,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两次国共合作显示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力量,中国军民一心,积极保卫家园的决心让外国侵略者刮目相看,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一、战略认识的差bai距。老蒋认为,只要掌握北平、天津、上海、武汉、广州几个城市就等于掌握全国,只注意拉拢军阀、财团、黑帮、地主,严重忽略工农,需要知道当时工农占中国人口80%以上,国军在城里的力量强,但在农村地区基本空白。老毛则认为,必须团结一切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得到80%人口的支持,从长远来看,就处于不败之地。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是有道理的。

二、阶级属性的弱点。国民党的资产阶级带有妥协性和软弱性,贪财近利,贪图享乐,而工农阶级是激进的,不容易妥协的,长此以往,自然是国民党失败。

三、党的建设。国民党自成立之初,就残留大量问题,官商一体,导致严重腐败问题,封建残余严重,导致思想落后,内部派系林立,导致经常互相扯后腿,调度不灵,互相争功,阳奉阴违,导致指挥混乱,部署混乱,调度混乱等问题。吃空饷,虚报军情,擅自贩卖军用物资,扰民严重等等,层出不穷。

四、组织性问题。很多人都习惯性忽略组织性的重要性。草原民族的游牧部落,长期忽视组织性的建设,只擅长游击,来了就抢,抢了就跑,想尽办法逃,更像强盗,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之后,赋予了他们坚定的信念,严明了军纪,号令分明,千夫长死,百夫长上,战斗至一兵一卒,组织性大大提升,战斗力也大大提升。元末的朱元璋农民起义军,原本也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战斗力不强,纪律涣散,逃兵很多,但提升了组织性,确定了驱除靼虏,恢复中原的奋斗目标,民族大义大大刺激将士的战斗意志,而且明确军衔,职权分明,整顿军纪,就变成了正规军,战斗力大大提升。国民党在掌权后,革命信念就逐渐崩溃了,丧失掉信仰,军纪也逐渐涣散,加上本身派系繁多,山头林立,经常为些鸡毛蒜皮小事闹矛盾,导致经常调度不灵,影响部署,怠误战机,但仗着关系,反而免责,职权不明,乱插手乱指挥的事常有,上级一投降,手下也跟着投降,死一个团长,这个团就乱了。国民党长期忽视党内建设和组织性建设,是导致败亡的根本原因。而共军最初也有山头林立,纪律涣散的问题,逃兵很多,战斗力低下。后来大力整顿,确立坚定信仰,唯有共同并且坚定的信仰,才能让将士们奋勇作战。确定多首长领导制,上层平时团长打仗,政委负责思想政治和生活,团长死后,还有政委接替指挥,营长死,连长接着指挥,连长死接着排长指挥,战至一兵一卒。把党支部下到连级,党员比例越大,逃兵越少,纪律也越好。

五、后勤问题。虽说国民党依托城市和工厂,还有美国供应物资,后勤方面比较强大,但是忽视了中国的实际国情。美式装备是很先进,但弹药消耗太快,国民党自己无法生产配套的弹药,弹药只能依赖美国空运,而且维护麻烦,需要很高的保障水平,才能维持正常使用。当时的中国战场,非常辽阔,但基建非常落后,基本都是土路,却没有加油站,没有汽油,那些飞机、坦克、卡车都没法动。而共党有群众基础,农民推着小推车给共军粮食,打仗靠缴获的武器弹药,还有自己的地下兵工厂,土制手雷、地雷、大炮,虽然落后,威力不足,但好歹能用,共军习惯走山路,而且经常是快步跑,所谓的运动战,也基本靠两条腿跑出来的,反而比国军还快一些。

六、指挥问题。战略认识的差距,也导致军事认识的不同,指挥水平也不同。国军太执着于一城一地的得失,每占一城,都必分兵把守,反而导致可用于一线的兵力越来越少,逐渐陷于被动挨打,而共军的战略则相反,不计较一城一地得失,而是尽量保留有生力量,搞运动战,搞局部兵力优势,慢慢蚕食鲸吞国军,掌握战略主动权。而且由于国军内部派系林立,军阀都要保存实力,之间矛盾又多,互不支援,反而经常扯后腿,有指挥不畅,调度不灵的问题,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在解放战争中,更是暴露无遗,很多次都错失良机。

七、人心向背是关键。本来抗战结束后,老蒋的威望达到极致,国军实力也是大增。但签订了《雅尔塔协议》,承认外蒙事实独立,就已经大失人心。把经济搞得乱七八糟,上海打老虎失败,导致人民彻底失望。而共产党,自创立以来,反而是比较得人民同情的,有大量的知识分子倾向共党,共党靠土改得人心,人人都能分到土地,就拥护这个党,而且当时共军还没有正规化,还没有建立税收制度,把国军赶跑了,他们不用交税,还推翻地主土豪,农民自然拥护共党。自从国民党掌权以后,就基本没有过像样的经济改革和土地改革,反而地方官僚极其腐败,官商黑勾结,各种巧立名目,大力搜刮民脂民膏,苛捐杂税超多,人民负担很重。国民党专政太久了,而对民主党派人士大肆打压,有异见者不是逮捕,就是暗杀,经过媒体曝光,自然更是大失人心,尤其是上海打老虎失败后,民主党派人士,包括国民党左派,都对国民党是彻底绝望,认为国民党已经没有希望,就全面倒向共产党。地方军向来受中央军排挤,而且老蒋经常想办法削弱他们实力,骗他们当炮灰,然后就接收他们地盘,早就引起很多地方军阀不满了,解放战争后期,在国民党形势不利的情况,大量的国军是大批大批地倒戈。即使在中央军内部,也有相当多人对国民党不满,本身老蒋喜欢玩弄权术,喜欢到处安插特务,即使对嫡系都不是很信任,猜疑心很重,喜欢乱插手前线指挥,逼走很多人。国军第一名将孙立人,论军事才干,毫无疑问是非常厉害的,但受到老蒋猜忌,投闲置散,重用听话但庸才的杜聿明,但讽刺的是,孙立人始终忠心于他,而杜聿明却投共了。